蕲春县赤东湖重现往日生机—— 湖水清清亮 鸟儿翩翩飞 新消息

来源: 蕲春网2023-06-07 08:35:09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治理,现在湖边空气清新多了,湖水也清亮了不少,湖里的鱼儿也好吃多了!”5月6日,家住赤东湖边的蕲州镇西角湖村村民鲁小兵感慨地说。


【资料图】

赤东湖位于蕲春县南部,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漕河、蕲州、赤东和八里湖办事处等乡镇,是蕲春县境内最大的淡水养殖和调蓄湖泊,也是湖北省十大湖泊之一。水面面积39平方公里,自然岸线长,生态环境美,是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保护区,也是蕲春人民的母亲湖。

这个曾经担负着防洪抗旱、生态养殖等多功能的湖泊,一度形成“水中围栏成片、岸边养殖成群”的泛滥发展局面,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不愿提及的痛。

2017年,自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为了整治河湖环境,蕲春一度开启了赤东湖环境整治大行动,清理水葫芦上百吨,拆除网箱、围栏养鱼和畜禽养殖数百家,但由于未找到最终污染根源,水质现状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针对赤东湖水环境污染这一民生“痛点”,2022年,蕲春县委、县政府从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决扛起赤东湖管理保护的政治责任,全面启动赤东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致力于打造人水和谐共生的水环境,实现“湖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湖泊目标。

综合治理,是提升水质的根本出路

如何改善和提升湖泊水质?去年以来,蕲春从流域治理紧迫性、安全底线基础性、统筹发展必要性、生态文明全局性上增强认识,痛下决心,全面启动了赤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聘请第三方编制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形成正式指导方案。

要治理,钱从何来?该县积极争取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和相关项目资金5900余万元,采取工程性措施,着力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即扎实推进赤东湖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赤龙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省级重要湿地生态补偿示范工程;赤东湖泵站双向调水工程、吴家墩多式联运调水工程等补水调水项目建设。同时,还多方自筹资金抓实红旗主港治理工程、雷溪河(首府1号段)截污纳管后续工程、雷溪河(杏林大道段)1.6公里污水管网铺设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城区、园区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该县建立协调会商、挂图作战、信息通报、任务销号、督查督办、责任考核等机制,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与单位主要负责人晋级晋升、人员提拔任用等相结合。为强化责任落实,县领导多次实地调研督导,主持召开督办会和推进会,着力推进治理进度。与此同时,在湖区沿线显要位置,设立多处公示牌,标识湖长职责、管护目标、联系电话等,不断强化社会监督,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治的工作格局。

控制污染,是做好生态保护先决条件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家就住在赤东湖边,小时候经常在湖汊游泳、摸鱼捉虾。说实话,那时候赤东湖的水的确很清。再看看现在,几乎没有人敢下水了。希望通过治理水质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我们也会积极参与配合的……”回想起儿时戏水的情景,蕲州镇潘塆村支书潘青山深有感触地说。

要做好生态保护,首先必须控制好污染。

于是,该县建立了“一清一关一防三测”生态保护机制,“一清”:全面清理赤东湖外湖、内湖、恒丰湖所有投肥设施设备,严禁投肥养鱼,进一步优化调整环湖流域范围内畜禽禁、限养区。“一关”:全面依法依规关闭禁养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定限养区范围内养殖场按要求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确保禁养区不复养、限养区不增量。“一防”:即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排查和防治,大力倡导农业绿色生产,实施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和替代措施,推进科学合理施肥施药,减少含磷化肥使用。“三测”:一是在主要河道出入湖河口、湖心等代表性区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测点位,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逐步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站远程质控系统;二是在赤东湖及主要10条入河支流建立了固定监测点,实时监测入湖河流和养殖水面的水质;三是在赤东湖沿湖周边1000米以内80亩以上所有养殖水面,开展例行水质监测分析,加强生物制剂使用的把关,对投放料含量、数量、效果实行管控,规范投放程序。不断加强与武穴市的区域协作,强化赤东湖水环境风险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违法行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进一步优化赤东湖生态环境,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按照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统筹推进的原则,该县编制了赤东湖入湖河流“一河一策”任务清单,全面落实包保制度。研究出台《赤东湖水质提升工作考核办法》《赤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资金奖励和惩处办法》,把相关任务指标纳入督考一体化范围,对水质达标的镇、村、养殖户实行以奖代补。

随着一项项生态工程的修复,湖水整体流通性和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得到增强,湖泊水质由原来Ⅴ类提升到Ⅳ类标准,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野生白鹤、白天鹅等34种水鸟相继重返赤东湖栖息,生物多样性正在稳步恢复。

绿色转型,靠的是党委政府积极引导

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引导是关键。为此,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出台绿色生态养殖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并取得较好效果的企业和养殖户进行奖补。制订湖区1000米范围内承包水面收回实施方案。积极引导“以鱼治水”办法调优水质,加大以微生物方式调水改水力度,加强引导周边水面养殖户养殖龙虾等低耗肥生物,降低尾水的污染程度。

近年来,通过全面实行禁捕,积极引导渔民上岸、农民上街,从事有机农业、旅游服务业、生态环保业。依托赤龙湖湿地景观,开辟赤龙湖蝴蝶观赏游、湿地观鸟游、湿地本草观光游等极具特色的旅游产业,100多名渔民已成为公司员工或从事蕲艾种植等其他产业。

“我们将紧抓蕲春建设李时珍中医药康养核心区的历史机遇期,助推李时珍文化旅游区建设。以产业大融合、产品大复合、体验大综合为方向,以中国丹田养生福地为目标引领,集成文化+康养+观光+运动+农业+研学六大功能的泛旅游区模式,形成李时珍文化旅游区的“一环五区”总体布局。全方位打造生态健康产业体系,努力增加湖区群众收入。”谈及下一步打算时,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胡宏辉充满信心。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