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林河村的两幅占地20亩的“稻田画”进入了最佳观赏期,稻田画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展现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图景。
【资料图】
来到关庙镇林河村,两幅巨大的稻田画呈现在人眼前,“乡村振兴 宿豫籼行”和“鱼米之乡 籼美关庙”独具宿豫乡村特色,令人赞叹,正处于孕穗期的水稻茎秆挺拔,微风吹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两幅“稻田画”采用了紫、白、黄三种水稻进行栽插,描绘出乡村振兴和全区籼米产业发展良好势头。
栩栩如生的“稻田画”,只是宿豫区籼米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豫区稻米年加工总量约75万吨,年加工增值约8亿元。宿豫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围绕“三片四带”振兴架构,聚焦精深加工型肉禽、标准化果蔬、优质籼米三大主导产业补链延链。
“科技这俩字,在这里含金量十足。”今年的麦收期间,在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300多亩的麦田里插满了不同品种小麦的标识牌。据了解,这块田是宿豫区农业种植科技实验基地,田间共种植小麦品种30多个,通过全周期跟踪监测、预防和管理,择优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使用。
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占地375亩,地处“优质籼米最北缘带”,是全市“百亿级”水稻产业链中品种(系)选育与技术研发核心试验区。2023年承担国家、省水稻品种(系)区试和生产试验,种植区试品种(系)89个,生产试验品种(系)22个,示范展示优质籼稻品种194个。
“基地围绕‘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优质化、高效化、生态化’要求,划分为新品种展示区、新技术试验示范区等‘七区一中心’空间格局,强力打造百亿级水稻产业链种植技术研发基地。”宿豫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兴武介绍道,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大力开展优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更多农户种植优质、高产、效益高的水稻和小麦品种,在提升种植效率的同时降低种植成本。
“市场就是个试金石,品种好不好,农户说了算。”宿豫区农艺师朱小垒在农业领域从事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针对现在市场上水稻和小麦的品种良萎不齐的情况,他说道:“我们通过进行品种安全性示范种植,选出更适合在宿豫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和防治药剂,同时在水稻和小麦的生育时期,每周都会有农技人员到田间进行跟踪调查,为农作物增收增产提供精细化服务保障。”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兴农,指在农业领域中,通过引入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2年,种粮大户陈凯在宿豫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议指导下,试种水稻“华浙优210”品种,取得了很好收成,成功打开销售市场。“华浙优210”品种米质优异,达一级优质米标准,连续两年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优秀奖等荣誉。今年,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继续种植该品种,并扩大种植规模。“‘华浙优210’品种的返青期比较快,分蘖力比较强,后期基本上没有无效的分蘖,而且米质也好,所以我们今年决定扩种。”陈凯说。
走进宿豫区粮食产业园,园区占地辽阔,规模宏大,只见一座座用于储存粮食的大直径筒仓伫立在园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占地201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是全省“十四五”期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优的新建粮食产业园。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近年来,宿豫区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把现代粮食产业园作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千方百计稳产扩面,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园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检验检测等为一体,是完善县域‘中心库+骨干库+收纳库’仓储物流体系重要载体。”宿迁市裕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宁介绍道,宿豫区粮食产业园通过智能化粮情监测系统,实现收购、库存全过程智能化管理,而21.6万吨的高标准低温储粮库、10万吨的低温稻米加工生产线,能够延长粮食的“保鲜期”。
从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到科技赋能种植“强芯”,再到现代化粮仓拔地而起……一个个场景、一份份成绩单,折射出宿豫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势劲头。(施阳 汪文 周玉池)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