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看:仁沙镇—— 培育新农人 树立“三典范”

来源: 丰都新闻网2023-06-07 10:31:16
  

余勤川察看洋芋植株生长情况


(资料图)

记者 李达元

“这些马铃薯个头真大,估计一个有1斤重,不想增产增收都难。”近日,在仁沙镇永坪寨村一块正在采挖的马铃薯地头边,几个村民围观一堆刚采挖出来的马铃薯说。

不远处,一块醒目的标牌上,写着“马铃薯、红薯种植试点示范园区欢迎您”。仁沙镇农服中心负责人刘伟介绍,此处是该镇重点培育的新农人余勤川的创新创业项目,占地面积共有70多亩。项目先后经历了初期引育、中期调整、后期扩能,目前已经成为了仁沙镇培育新农人项目的典型案例,正在逐步推广。

树立高素质新农人典范

余勤川是位90后,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外务工多年后,2020年,决定回乡创业。同时,他也是仁沙镇农民工中,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2022年被县委、县政府评定为丰都县首届“十佳新农人”。

“当下,县上正聚焦‘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今后靠谁下地种田’的‘乡村两问’,构建‘心回家、人回乡、力回引’的服务机制,大力培育新农人。为此,我镇积极行动,大力培育以余勤川为代表的新农人19人。特别是余勤川的发展模式可复制性强、也最能生长,为仁沙镇培育新农人树立了‘三大典范’。”刘伟说。

“2022年8月,余勤川向我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向党靠齐,以更高的政治觉悟服务家乡。”永坪寨村党支部书记谭吉林说。

谭吉林介绍,余勤川与妻子徐赛男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同时,夫妻俩具有较长时间的社会工作经验,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是新农人事业的理想人选。

“余勤川吃苦耐劳,尤其是在技术学习上更是一丝不苟、亲力亲为,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反复摸索,长期向专家学、向农民学、向前辈学,从初期的农业‘小白’逐步成长为本地的种植专家,肥土松土、打窝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耕作等无一不晓、无一不精。”谭吉林说。

树立懂经营、擅管理、有技术新农人典范

仁沙镇辖区内的耕地以山坡地为主,大规模集中连片区较少,但100亩以内小型连片区却十分常见,非常适合种植业适度规模发展。目前,余勤川在村上流转土地70多亩,主要用于马铃薯和红薯现代化种植示范。

“近年来,我镇结合自身土地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要求,广泛动员无劳力耕种村民,将自家土地以合适租金流转给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刘伟说,比如余勤川流转土地租金为350元/亩,70亩土地每年仅需支付租金2.45万元。同时,综合国家对种薯、农药、肥料、农机等的扶持补助,以及人工工资等,每年的基础成本投入不超过5万元,他的投入成本在可控范围内。

仁沙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种植业具有很好的群众产业基础。在发展现代种植业的过程中,有市农科院、县农广校专家的定期指导,有县农业农村委的技术服务组现场服务,有新农人互助会的观摩交流学习,农业技术保障相当有力。

“余勤川种植的马铃薯和红薯属于常规食物,市场需求量大,销售相对稳定。同时,产量相对稳定,所以,风险系数整体较小。唯一的不可控因素是自然灾害,比如去年8月至9月的持续干旱,造成适季红苕减产,但是减产率也仅约20%。”刘伟说。

树立利益联结新农人典范

“我家有5亩多土地,因儿女外出务工,我本人年老多病,导致无劳力耕种,无奈只好撂荒,现在流转出去,每年可获得1750多元租金。”村民谭新权说。

谭新权是流转土地给余勤川的村民之一。目前,余勤川流转的70亩土地,涉及农户32户,其中常年外出24户、在家8户。

刘伟介绍,在除草、栽种、收获等农忙时节,余勤川聘请本地劳动力务工,同时,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70岁以上健康劳动力均可,有效扩大了农民受益面。全年可带动务工人员约30人,年平均工期约4个月,人均年增收在1万元以上。

“余勤川在发展自己产业的同时,不忘帮助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对马铃薯和红薯种植农户,无偿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共享销售渠道。尤其是推动当地农业实现一地三季,平均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共同增收。”刘伟说。

仁沙镇通过大力推广“余勤川模式”,现已引导45名潜力对象复刻“轻投入快产出”的发展模式。当前,随着新农人在全镇不断涌现,也为当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