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以成)“近期交接工作做完没?我带你四处转转,了解一下情况。”7月24日,高石碑镇灰台村村委会旁,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员陈上华对新调任来的“第一书记”苏涛说道。
今年是陈上华奋斗在驻村帮扶岗的第6个年头了。2018年4月,刚刚考入潜江市网络新闻中心的他,立刻响应市委号召,被派驻到潜江边缘的小乡村,同农民一起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刚到村里时,房子破旧、冬冷夏热、灯不亮、蚊虫多是常态,幸好同行队员会做饭,不然一日三餐都不知道咋解决。”年轻的陈上华,那时时常站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积极规划,做两村发展的明白人
高石碑镇陈岭村曾是集体经济收入非常薄弱的村,来到该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的第一天,陈上华就把掌握村情户况作为第一要务,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路、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深入人民群众,征询村庄建设意见,与村民共同绘制村发展蓝图。
“我们调研发现,陈岭村每户贫困人口情况不同,单靠一概而全的手段不行,必须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于是,他白天访贫问苦,晚上研究对策,把心血、精力与感情全部融入这片土地,在脱贫攻坚上积攒了不少经验。
2年期满,驻村干部要统一轮换,陈上华原本也可以回到工作单位,回到城市。但基层生活的2年里,他看到了很多,懂得了更多。于是,他选择了继续驻村,2021年8月被调任至高石碑镇灰台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灰台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发展底子薄,基础设施差,村庄面貌落后,在前面一支省直工作队帮扶下,该村引进了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发展基础越来越好,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灰台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陈上华对记者说道。
2021年10月,在了解到灰台村支柱产业——供港蔬菜种植基地运输不畅的问题后,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衔接资金69万元,为企业硬化机耕道路1400米,解决了企业大型农机出入难题。
同年11月,陈上华在实地考察时发现,灰台村2组门前路逢雨必淹,他随即向自己所在单位争取资金5万元,为灰台村2组实施排水改造1000余米,解决了居民出行问题。
5年来,工作队先后争取115万元项目资金,从各方面改善两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今两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屋场干净整洁,河道水清岸绿,处处展现着一股蓬勃向上的发展气息。
用心用情,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群众的事就是驻村干部的事,哪里有群众呼声,哪里就有驻村干部的身影。刚驻村时,陈上华就遇见了一件难忘又感触颇深的事。
“陈岭村9组有位老人叫陈传彪,一直在村里从事公益性岗位,家里3口人,妻子患有精神残疾,经常在村里乱走,儿子陈明金2018年毕业后在武汉打工。有了稳定收入来源,生活本应慢慢好起来。”陈上华顿了下,继续说:“但就在2019年上半年,陈传彪突发腰椎肿瘤,医疗垫付压力就很大,手术后还导致老人下半身瘫痪,陈明金只能辞去工作全天照料,一家人靠低保生活,完全返贫了”。
“陈明金那么年轻,总不能一辈子耗在家里,为了让他安心赚钱,我们必须想办法安置其父母。”想到这儿,工作队随即联系了杨市精神病院,其母亲被予以安置,但父亲被拒收了,理由是肢体残疾非精神残疾,不符合住院政策。
后来,工作队又辗转了几家精神病院、养老院、福利院,多次请求收治还是被拒,原因是户主身体状况太差,担心出现意外,无法承担责任,而福利院的安置条件必须是孤寡老人。
无奈之下,工作队给市委宣传部请示,希望领导出面联系相关福利机构。“联系到泰丰康养院时,对方开始也是不同意的,而且费用较高。”陈上华说,要解决费用问题才可以进行收治。于是,工作队又到高石碑镇民政办说明情况,提交资料,提高了他们的低保档次,又为其母亲申请红十字会3000元/年的救助金;联系蚌湖林场领导为陈明金申请公益性岗位政策,让其负责兴隆绿道水杉林管护工作,每年1万元工资。通过这些政策叠加,刚好可以抵扣每月2500元的安置费用,陈传彪最后得以妥善安置。
不久后去看望陈传彪时,他的身体和精神面貌都恢复得非常好了。陈上华一边心痛这样的突发境遇,一边也在默默感慨:“现在真的生不起大病,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身体”。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故事还有很多:为落户企业挨家挨户上门招工、为留守儿童争取“彩虹行动”改善学习环境、为贫困户争取危房改造补助解决住房问题、开车将群众送往市区体检办理残疾证明……
也正因为这些贴心的帮扶,让基层群众与驻村干部之间的情谊越来越深厚。
坚定信心,做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在入户调查中,陈上华发现很多脱贫户有发展生产的意愿,却苦于没有渠道。为此,他联合村“两委”,根据村产业发展需求,为群众解决创业就业问题。
蔬菜的收购外销往往需要大量的现金流。2020年,蔬菜收购商杜礼俊资金周转困难,陈上华了解到情况后,全程跑腿,为他申请办理了小额信贷。如今,杜礼俊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不仅翻新了旧房子,开起了小轿车,还在广华盘了一家门面开展经营。
了解到重点监测户李关怀家中妻子劳动力丧失的情况,陈上华迅速与村“两委”一起研究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他的就业困难。现在,李关怀每天负责灰台村主干道的道路清洁,工作强度不大,一年工资1万元左右,自己再种种地,收入足够一家人过生活。
据了解,自陈上华驻村以来,陈岭村累计落实贫困户特色种养殖52人次,带动18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解决就业人口23人,人均增加年收入4万元;灰台村蔬菜基地、“扶贫车间”、光伏项目目前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两村经济富裕,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时光淬炼,青春无悔。5年农村生活,陈上华见证了广阔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脱贫群众幸福满意的笑容,对“三农”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如何处理农村邻里纠纷……
村委会午后的湖心亭,满池荷花在风中摇曳,望着这美丽景象,陈上华由衷地感慨:“希望陈岭村和灰台村乡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希望乡亲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