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以成 通讯员 谢丽平)近年来,竹根滩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建引领、富民兴村”,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红色堡垒更坚实,发展路径更充实,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抓党建、促经济,集体发展有甜头
2022年以来,竹根滩镇党委围绕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立足本镇区位优势和土壤条件,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大豆+蔬菜”“大豆+马铃薯”“大豆+半夏”“大豆+蔬菜+小麦”等套作轮作模式发展农业产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沙街村和杨林洲村首先开展了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引进经营主体,边试点边研究边完善,精准查找出土地流转工作中潜在的“七类风险”,研究制定了土地流转“三个前提”“三项资金”“四个必须”和“十项流程”的规范操作程序。
试点工作成功后,沙街、杨林洲2个“头雁”村党支部书记通过片区交流会,为其余29个“强雁”“群雁”村讲经验、晒收入、谈体会,全镇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村级年度考核重点内容,通过“先进带后进,后进逼先进”的办法,迅速形成“抓土地流转,比集体经济”的浓厚氛围。目前,该镇已累计流转土地4.53万亩,全年土地流转款3053万元,累计带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47.62万元,全镇31个村(居)村级集体经济全部过5万元,其中过20万元的村有5个,10-20万元的村有17个。
兴就业、强产业,农民收入有赚头
为切实解决经营主体用工难和土地流转群众务工难的“两难”问题,该镇党委按照“政府牵线、村级组织、村民自愿、规范管理”原则,建立26支包含农机、采摘、搬运等多个工种的劳务队,登记在册2680人,逐村组织土地流转方和脱贫户召开“优先用工洽谈会”,带动380余户脱贫户就近就地务工,户均务工收入达1.2万元。
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更加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眼下,该镇主要产业都形成了“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向签约农户发放豆角、水晶萝卜等种子,农户利用闲散土地进行种植,合作社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并以签约保底价进行订单回收,吸引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零散的“自留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散种统销”,切实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
竹根滩镇首届电商孵化培训班直播实训
除此之外,该镇整合党建夯基础,分别成立了蔬菜和大豆产业党支部,全面争创竹根滩镇蔬菜“两品一标”示范种植基地、“潜江大豆”区域公共品牌。为顺应现代商贸发展新趋势,该镇成立电商产业党支部,成功举办第一期电商孵化培训班,积极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为农村拓宽创业致富道路。
强治理、优服务,群众生活有奔头
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该镇按月组织召开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座谈会,面对面了解发展情况、倾听困难诉求。整合民兵队伍、群众志愿者等力量,组建了14支治安巡逻队,对农业种植基地开展常态化治安巡逻,切实保障经营主体的资金安全。
在该镇便民服务大厅,原本分散的“小窗口”已经全部整合成了“大综窗”,党员干部参与“帮办代办”服务,打破了原有分区受理模式,实现一窗办理除专窗外其余职能部门的136个事项。各村(居)明确一名帮办代办干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该干部的年度考核范围,由便民服务中心进行考核。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干部服务“零距离”。精绣细织的服务网,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有劲儿。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