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今年49岁,在2年前的检查中被查出肠道内存在有多个息肉,其中最大的息肉有6mm大小。由于当时他服用了清肠药,所以没有切除息肉,医生叮嘱他一定要定期随访复查。由于身体没有任何的不适症状,所以吴先生并没有将这次体检当回事,2年时间里一直没有复查。
直到上个月,他听到同事们说息肉可能会演变成癌。当下他想到自己2年前的体检,赶紧预约了肠镜检查,经检查发现肠道内有一个高度怀疑癌变的息肉,后续的病理检查确认为绒毛状腺癌,好在病程还处于早期,经过手术治疗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资料图片)
一、查出肠息肉,多久会变成肠癌
肠息肉并非是指我们传统认知中的肉,而是肠道内隆起于肠道表面的赘生物,是一种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病理检测定义前统称为肠息肉。据临床数据显示,约有80~95%的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
从肠息肉发展到肠癌,过程往往需要5~10年时间,但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中间需要经历几个步骤: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需要提醒的是,年龄>50岁、家族内有肠癌/息肉病史、长期饮食不健康、久坐人群,都容易罹患肠息肉,建议尽早进行筛查。
一般认为,在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要及时进行切除,但如果息肉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的话,难以通过肠镜检查直接切除,可能需要先做病理检查,之后再考虑其他的治疗方案。在切除肠息肉后,并不意味着就高枕无忧了,患者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复查,以免肠息肉卷土重来。
二、身体出现6种小病,要及时干预
癌症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在癌症来袭前身体会出现很多的征兆,即便是来到了癌前病变阶段,及时进行干预也能遏制其发展成癌症。
这6种常见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要及时进行干预。
1、肝硬化——肝癌
四川华西肝病研究所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金义生表示,不少肝硬化患者身上没有明显的症状,导致患者认为病情不严重,甚至无需进行治疗。这样做会导致病情持续发展,等到晚期肝硬化时再去干预,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2、萎缩性胃炎——胃癌
清华长庚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李昕权提醒,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病菌会不断对胃粘膜带来刺激,容易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没有及时干预的话,会演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诱发胃癌发生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3、溃疡性结肠炎——肠癌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医师刘彬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发展成癌症的风险很高。罹患该症的患者,大部分都对自身情况重视度不高,日常没有定时定量服药,让炎症反复发作,给肠道带来慢性刺激,最终容易演变成癌。
4、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医师刘彬表示,胰腺炎没有经过规范治疗反复发作会形成慢性胰腺炎。而慢性胰腺炎会对胰腺带来反复刺激损伤,继而会让胰腺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5、慢性宫颈炎——宫颈癌
清华长庚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于卓介绍,慢性宫颈炎一般是由病原体入侵导致的感染,可表现为宫颈糜烂、肥大、息肉等。如若患者还同时伴有HPV感染的话,那么演变成宫颈癌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6、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口腔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嵇庆海提醒,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一定要及时引起警惕,这很可能是口腔癌发出的信号。
三、五种食物是在喂养癌细胞,尽量少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公布了致癌食物黑名单,这些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建议尽量少吃。
霉变食物:霉变的食物内很可能会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个超强的致癌物,只需要很小的剂量就会导致身体患癌、中毒,日常的烹饪温度难以杀死它。
腌制食物:如咸鱼、咸菜以及火腿等,这些食物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进入体内后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会增加身体的患癌风险。
熏制食物:如腊肉、火腿、熏肉等,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长期接触容易引起食管癌、胃癌发生。
油炸食品:食物在油炸过程中,不仅会损失原有的营养价值,还会产生多环芳烃、苯并芘等致癌物,长期食用对健康十分不利。
烧烤类食物:食物在烤制的过程中,会产生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经常接触对健康而言十分不利。且烧烤的食物油脂含量较高,食用后容易导致身体肥胖,肥胖也与多种癌症的发生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生活中,建议每个人都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在发现身体存在指标异常后要定期随访复查,别掉以轻心。
来源:新浪新闻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