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报】经济运行机制的优劣,最终要看:谁能提供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来源: 永不出场的戈多2023-06-19 07:38:50
  

我们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其实,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发展速度,一个角度是谈公平。

这两个角度各有各的辩证。

从发展的角度说,市场经济更具有内生力


【资料图】

最近人们谈中国经济的好与坏,都在说内生力,意思是说一季度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好于预期;好归好,还是不容乐观,这说的就是内生力不足了。

内生力总归是来自需求端,比如,我们盖房子,很能盖,所有城市都堆满了高楼大厦,印度人来了一看吓一跟头,他们心中的第一城市孟买比上海差得太多了。但是,这不是内生力,内生力来自需求,房子盖了要有人买,房子卖不出去,盖房子的宏大事业就停止了。

如果要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做一个比较,应该说,计划经济可以决定供应端,而且非常强大,一个动员令下来,就是举国经济。我们发展高铁,说干就干,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政策有政策。老外就不行,不民主讨论个二、三年,是推不起来的。市场经济不同,它不是指令性的,一切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平衡;如果高铁通通赔钱,无形之手就会斩断你的供应。所以,对市场经济而言,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对市场经济而言,没有内生力,GDP高不高不那么有意义,最终要回来。

更强大的内生力是创新

内生力有很多说法,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说,最大的内生力是创新,邓公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最近,姚洋与张维迎都在谈创新,因为中国经济似乎走入了一个瓶颈,中国制造很强大,但是受制于高端供给,印度与越南在与我们抢下游的生意,以美利坚为首的西方强国利用高科技在卡中国人的脖子,我们的经济也开始出现了滞胀,利润越来越薄,薄到很多企业根本生存不下去了。

那就要依靠创新突围,这又涉及到了一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选择。从经济的实践看,真正推动创新的是市场,而不是靠行政指令去做一些研发项目,下面真实的结果是浪费巨大。

这肯定会引起一个争议:难道举国经济的力量不能推动创新吗?

当然能,当年我们一穷二白,不也有了“两弹一星”的辉煌吗?但是,说到底,那还是在模仿,我们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西方现成的技术与创新,现在我们已经追上来了,要想超越,就要有自己的创新驱动。

创新取决于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

创新内在的动力又是什么,张维迎说来自己企业家的精神,政策也提出要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实际上,企业家精神也不是凭空来的,说到底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还是用数据说话吧。

我们现在作为国家力量的表现,有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上百万研发人员,六万亿研发经费,241名两院院士,却只贡献了5%技术创新成果;民营的总资产与国营的总资产比,不足国营的60%,却创造了75%的技术创新,这个比较说明了什么?说明效率上有差别,没有竞争的压力,又哪来的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说,经济的增长要依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个说法不是错与对的问题,是太意识形态了,实际上一切源于市场竞争,资本逐利的本性迫使企业不仅仅要适从市场,而且必须通过创新开拓市场,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商战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就是市场最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马云在一次浙商互联网会议上说:在座的哪一位是听了领导的话,进入到这个行业的?又有谁是听了专家的话,进入到这个行业的?互联网的发展是计划性的吗?如果等待计划,中国就不会有第三方支付了。这是企业家对市场需求作出的反应,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说,一切驱动皆源于市场,离开了市场经济谈全民创新,没有意义。

姚院长与张教授谈的是创新,落脚点是市场经济,是民营。

我想,中国经济要想通过创新突围,继续坚持市场经济开放的姿态,这是两位教授的苦心所在吧?

一切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话题,也许,从分配公平的角度讲,计划经济更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生存在一个丛林环境中,必须竞争,在这种意义上,市场经济是当下的不二选择。如果不能进一步开放市场,民营企业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在世界的竞争格局中,我们很可能失速,无法通过创新,摆脱西方世界对我们的压制。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