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宏8月9日消息(见习记者 管云)一眼望去,杨常聪的小院里皂角苗无处不在,院外环绕着10多米高的皂角树,俨然一座森林庄园。凭借着与皂角米的缘分,杨常聪一家在德宏梁河大勐藏村成了率先走上致富路的代表。
杨常聪今年67岁,谈及皂角米(又称“滇皂角”),他回忆道:“我应该是大勐藏村第一批吃皂角米的人,为了填饱肚子铤而走险,之前可没人敢吃这东西,不知道有没有毒。”60年代初,在批批“试吃员”确认皂角米不仅无毒可食用,还具备较高药用价值后,逐渐有人开始做起了皂角米的买卖生意,杨常聪也成了大勐藏村做皂角生意的第一人。
(资料图片)
杨常聪倒出皂角米(央广网发 管云 摄)
皂角树生长周期较长,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树苗,有的需生长10多年才能挂果。据介绍,成熟后的皂角米不仅能起到调和人体脏腑功能、养心通脉的作用,还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润肤养颜。此外,皂叶、皂刺和皂仁均可入药,用皂叶洗澡可祛风疮,而皂刺则是较好的抗肿瘤、抗癌药物。随着对皂角树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的不断挖掘,杨常聪告诉记者:“皂角米的售价已经从60年代初的1.5元一斤变成了现在的200至300元一斤。”
发展至今,滇皂角在梁河全县的种植面积已高达2.7万亩,皂角米产量高达107吨,产值4280万元。杨常聪自己的皂角园也有了不小规模,除了买卖皂角米外,他还新增了嫁接培育、买卖皂角树苗等商业模式。
皂荚(央广网发 德宏梁河曩宋乡政府供图)
据调查,大勐藏村是一个被皂角树包围的村庄,村里有222户人家,很多青壮年为了谋生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山吃山”。村里的一位“皂角米大户”杨常宝告诉记者:“我会定期不定期地去村民家里收购皂角米,几斤到几百斤的都收,有的家一年能产100多斤,收入两三万的都有。”
煮熟的皂角米(央广网发 管云 摄)
除了直接收购成品皂角米外,杨常宝也会雇用村民剥皂荚。杨常宝说:“从上树采摘、剥一道皂荚、剥二道壳、三道‘去芯留米’,皂角米的生产手工成本、时间成本都很高。”在不同阶段,杨常宝会雇用一定数量的村民来帮助生产。杨常宝对记者说:“多劳多得,有的人剥一天能有200多元的收入,采摘的人一天也是200元。”通过售卖皂角米,杨常宝实现了从无到有,住上了新房、买了新车,也促进了大勐藏村村民们的增收就业,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村民们正在剥皂角米(央广网发 杨常宝供图)
据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梁河县滇皂荚产业的稳健发展,实现滇皂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梁河县委县政府结合梁河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规划。梁河宣传部副部长板如兴告诉记者:“未来,梁河将不断加大滇皂角产业基地的新建以及提质增效改造力度,使梁河滇皂荚产品的产量实现倍增,并不断提升梁河滇皂荚产品的知名度。力争到2025年,实现滇皂荚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以上,产值达到6800万元的目标。通过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实现滇皂荚产业覆盖5000户以上农户,带动10000人以上就业,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