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盛夏时节,稻谷飘香。从8月开始,永川区近60万亩水稻陆续成熟,田间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更为水稻收割按下了快进键。
在朱沱镇水渡滩村,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碎杆,稻穗在收割机的转动下,瞬间变成金灿灿的谷粒。种粮大户朱忠焕是这片稻田的业主,他今年种植了280多亩水稻,其中有150亩稻田开展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他告诉记者:“我这片稻田有200多亩,用收割机收割两天左右就收完了,成本大概是100多块钱一亩。人工收割每亩要500元左右,而且没有收割机收割的速度快,收割得没这么好。”朱忠焕说,机械化收割为他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明年他还要扩大种植规模,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贡献。
随着农机收割的普及,不仅为村民们的水稻收割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力,更为种植大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受今年上半年春旱天气的影响,今年水稻开镰收割时间比去年推迟了近一个多星期。为了方便自家水稻规模化开展机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今年永川区设立了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协调来自河南、安徽、江苏等外省跨区机收服务队作业。
据了解,永川区是重庆市粮食生产主产区之一,也是水稻成熟最早的产粮区。近年来,永川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巴掌地、撂荒地进行规模化改造,实现了田成片、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耕地分布模式,为推进农机化作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当地积极优化水稻种植优良品种,加大种植技术推广和指导力度,增加水稻播种面积。尽管今年春耕时节局部农田受到春旱的影响,但当地近60万亩水稻增产增收已成定局。
“目前,我们已安排1000余台套收割机投入到收割中,今年可收割水稻60万亩,预计为农民增收节支1亿元以上。”永川区粮食作物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唐科明介绍,下一步,永川区将以粮食安全生产为总抓,以农机农艺融合为举措,持续加大种粮政策支持,进一步培育壮大种粮大户和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水稻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水平,让衣民种出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粮食,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渝西都市报记者 冉能全)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