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为祖国船舶添动力|当前快播

来源: 渝西都市报2023-06-20 11:33:45
  

“他们在变革中坚守恒心,将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以扎实的科研成果,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他们聚焦行业痛点,在核心瓶颈问题上发力技术攻关,践行科技报国使命。”6月16日,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在重庆北碚落下帷幕,重庆红江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经过初赛、半决赛、决赛,于600余团队中脱颖而出,夺得揭榜攻坚赛铜奖,为建设海洋强国、造船强国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资料图)

誓为祖国船舶添动力

长期以来,国外在低碳零碳船用发动机技术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如德国MAN、美国康明斯、芬兰瓦锡兰等公司相继发布了甲醇、氨燃料、氢能等发动机研制计划,并且甲醇发动机已有应用,而国内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基本处于技术和产品双空白状态。

为加快海洋强国、造船强国建设,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庆红江”)技术中心创新团队勇担重任,加速技术创新和研制步伐,誓为祖国船舶添动力。

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良影响,多个国家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承诺,并将此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加以实施。

面对全球不成熟的低碳零碳燃料供应市场,低碳零碳燃料喷射系统如何设计?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研制?这成为摆在重庆红江面前的重大课题。

据重庆红江技术中心负责人介绍,从全球船舶动力发展趋势来看,燃料热值问题导致甲醇喷射器额定喷射量大,如何在大尺度条件下保证启动工况小流量喷射的线性化和稳定性,是重要的技术攻坚方向。

国际上,欧洲是船用甲醇燃料的研究和实践先锋,其中以瑞典尤为突出。早在2006年,欧盟委员会就资助了“基于可再生甲醇的商船辅助电力系统可行性”项目,旨在评估利用甲醇燃料电池向SOLAS船舶重要设备供电的相关技术及可行性,之后欧洲国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或重点项目,实现了甲醇用作船用燃料从科研向实船应用的跨越。MAN公司于2013年宣布研发了新型MANB&WME-LGI双燃料发动机可使用甲醇、乙醇、LPG等更可持续性燃料。2015年,世界上第一艘甲醇动力船成功下水,已投入德国基尔港和瑞典哥德堡港之间的运输路线。同年,日本三井造船公司制造了全球首台可使用甲醇燃料的大型船用柴油机。

2015年以前,国内低速机燃油喷射系统产品主要靠专利许可生产,工信部把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作为“十三五”期间的科技攻关重点工程。重庆红江承担了该工程的重点项目,研制出低速机高压共轨,解决了重油共轨系统的技术难题,加速了国内船舶动力系统的迭代升级。“十四五”期间,重庆红江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参与到气化长江、绿化珠江具体战略中,加速推动双燃料喷射系统创新研发,向甲醇、氢、氨等新型燃料领域进军。

高精尖团队很给力

参与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的团队以3名高级工程师为核心,他们在技术创新研发领域很给力,对推动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团队技术负责人涂天华,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功率柴油机燃料喷射系统研制工作,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卓越工程师)。带领团队潜心开展大功率柴油机燃油系统技术研究,建立了大功率船用电控燃油系统设计开发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年来,涂天华指导开发新产品多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船用柴油机IMO TierⅡ排放对燃油系统的需求。在牵头开展的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中,针对全球船用低速机燃油系统市场被国外两家公司垄断、国内空白的现状,开展了船用低速机电控燃油系统自主创新研究,建立了低速机共轨燃油系统设计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填补了空白。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国际专利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团队核心成员李亚洲,高级工程师,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委员会专家委员、重庆市永川区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者。李亚洲主要从事大功率柴油机燃料喷射系统仿真分析及优化工作,将有限元技术应用到科研、产品研发、产品失效、标准建立等工作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大功率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发表各类科技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团队核心成员黄贵川,高级工程师,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大功率柴油机燃料喷射系统试验验证及优化技术研究。黄贵川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和多项型号产品研制,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3项,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参加2021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工业大数据算法赛项重庆市选拔赛职工组第三名。

重庆红江为什么能

重庆红江技术中心创新团队为什么夺得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铜奖?李亚洲介绍说,这是基于重庆红江技术创新团队雄厚的技术力量。

随着项目的推进,柴油方面在实现180MPa、35000mm3的柴油、重油、LNG喷射系统研发技术基础上,正在研发90000mm3产品,并推广应用双燃料气体机;在甲醇方面完成了160MPa级中速发动机喷射系统研发,并通过了性能试验验证,正在开展低速发动机超大流量喷射系统研究;液氨方面,正在开展100MPa液氨喷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典型材料腐蚀溶胀规律研究。

在双燃料发动机方面,实现了N210和N230共计26台套的订单销售,用于长江运输,为重庆地区气化长江项目作出积极贡献;并积极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船711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科研项目攻关,申请立项甲醇、氨、氢等新能源发动机国家项目,争取科技部、工信部、中船集团科研经费超4500万元。

近两年,重庆红江技术中心围绕国家、重庆市和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创新战略及公司“专业化、智能化、集成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及机制,科技创新氛围愈加浓厚,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技术中心将科研项目实施及新产品开发与科技创新平台有机结合,搭建了设计工艺一体化协同平台、多学科联合仿真平台、高性能仿真计算中心、低速机燃油系统及轴瓦系列试验台等,精益研发平台,试验管理平台,研发协同平台,产品研发效率及试验验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持续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及新产品开发,逐步突破大功率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35MPa级液压柱塞泵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申报力度,公司核心技术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加强产学研及企业间、国际合作创新等,技术人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通过参与信息化建设及实施智能工厂、绿色工厂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