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文以载道,缀连古今。古籍延续着中华文明文脉,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国家图书馆有这样一群古籍修复师,他们心细如发,妙手补书,让古籍再现光彩。
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古籍修复师宋晶和同事一起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这册西夏文献。这批西夏文古籍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然而,历经岁月的沧桑,这册古籍板结、缺损、霉腐,已经“脆化”到拿不起来。宋晶需要在最小程度破坏原品的情况下,修补“搭口”纸沿边不超过原书的1毫米。
修一册这样的古籍,少则几周,多则大半年。2015年,北京大学文物保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满怀职业理想的宋晶刚来到国家图书馆,遇到的考验超乎了她的预料。
在修复专家的悉心教授下,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的年轻人都迅速成长了起来。国家图书馆现有古籍修复师21人,青年修复师占比超过70%。敦煌遗书、颐和园相关图样等“样式雷”建筑图档以及一些传世名碑拓片,正在他们的手中重现光彩。
目前,宋晶所在的修复小组已经开始《永乐大典》“湖”字册的修复工作。他们亲手织绢、将生丝转为熟丝,再染色老化,还原出逼真的样书封面,完成了修复试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