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漫山遍野,花果飘香。
6月,九里回族乡杨桥村,一波波采摘热潮带火了乡村旅游。
“我们正在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如果成功,将是我们摘得的第二块‘国字号’招牌。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必将提升我们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看着400多亩采摘园喜获丰收,杨桥村党支部书记李兴贵满怀期待。
(资料图片)
一把扫帚“扫”出发展新路
十年前,杨桥村和旅游几乎沾不上边。没钱没名没资源,一个平平无奇的远郊村靠什么吸引游客呢?
转机出现在2014年,当时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全市兴起,杨桥村从一场大扫除开始了“把净化当家事办、把绿化当产业干、把村庄当公园建”的美丽蜕变。
家门前修花果园,田间地头补护栏,凉亭里添石桌凳,路边建绿化带……村里的泥瓦匠、老木匠、老漆匠自发组建乡土专班,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花小钱、办大事,打造出珍果苑、朱家台、皇岭湾、肖家咀等十多个公益性景点。美了乡村,醉了游人。
“有人说杨桥村是误打误撞,兴起了乡村游,我觉得我们是抓住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机遇,在村容村貌治理上下足了功夫,才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杨桥村村委会副主任董明成说。
一句话“带”出7个农家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来到杨桥村朱阳农庄,就仿佛走进了古诗词里,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要不是李书记三顾茅屋,我可能还窝在巴掌大的小饭馆里。”看着门前停满的私家车、大巴车,朱阳的眼里是掩藏不住的喜悦。
2015年,一直在城区开小饭馆的朱阳怎么也没想到,村党支部书记李兴贵会找上门来,劝他回乡。
在城里开饭馆,一家人辛苦一年,也就挣个三、四万块钱,回到农村,难道生意会比城里还好吗?经不住李兴贵的“忽悠”,朱阳还真把饭馆搬回了村,开办了杨桥村第一个农家乐,头一年就挣了十万块。
如今,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的杨桥村光农家乐就有7家,还有8个休闲农庄,3个乡村民宿,全方位打造出“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
一间旧房“拉”回一群返乡能人
“今年车厘子采摘依旧火爆,100元一斤,全部卖完了。”
黄顺洪,全市唯一一家车厘子采摘园的创办人,在云南丽江做了18年生意,因为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他将一间废弃的农房改造成杨桥村第一家民宿。为吸引游客,他还找来合作伙伴,又兴建了130多亩水果采摘园。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目前,杨桥村共有186人从事休闲农业,其中,像黄顺洪这样的返乡能人就有11人。全村休闲农业经营面积达到1402亩,年经营收入实现3000万元。
近年来,杨桥村统筹整合1000多万元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资本投入2650万元,为农旅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先后引进绿邦合作社、钟祥林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钟祥兰博苑等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从事稻虾鳖连作,带动村民发展立体种养1000多亩,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转化。2022年,全村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00万元,人均年收入2.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0万元。
记者手记
向杨桥学什么?
在杨桥采访期间,该村的返乡青年、后备干部金双双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村里上班,经常好多天都没有群众来办事。”
为什么村民到村部去得少?金双双觉得,因为群众所需,村里总是想在前、干在前。比如最近,杨桥村正在筹划为村里的老人建集体食堂,已经完成初步选址;正着手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田地和家庭情况,对不想再耕种的,计划由村集体出面流转,再整合“碎片”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
这些事情,虽然眼下并没有村民提意见,也不是非做不同,但村里提前想到了,做好了,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杨桥村只有278户1138人,耕地面积却有9308亩,人均耕地8亩多,还有近万亩的林地,仅凭丰富的土地资源,老百姓的日子也能过得不错。
但是,杨桥村没有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丧失进取的朝气和锐气,而是对标最高、聚焦最好、锚定最优,抢抓机遇,争先创优,拓展乡村经济增长点。
时间不等人,机会也不等人。做好农村工作,就要有“想在前”的巧劲、“干在前”的韧劲、“冲在前”的闯劲,才能推动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