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恒先生因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来到浦东医院头晕专病门诊就诊。据了解,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在经过神经系统查体后,结合病史与辅助检查诊断为周围性眩晕(耳石症),在进行Epley手法复位后,恒先生第二天眩晕症状就消失了,他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一个微小“石头”带动的“地动山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病,晚上不敢睡下去,早上不敢起床?因为躺下、起身、甚至翻身、低头就会有地动山摇感,天地在旋转,自身在摇动,有的人甚至伴随恶心、剧烈呕吐等等。这就是耳石症,是耳朵里一个小小的石头滚动惹的祸!
要说耳石症必须先说什么是耳石,“耳石”是位于内耳前庭中椭圆囊和球囊的内表面,由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晶体,碳酸钙是组成石头的主要成分,因此这些内耳的结晶体被称为“耳石”。
正常状态下,耳石也会脱落。脱落的耳石会被椭圆囊斑周围的细胞吸收。耳石的存在是为了维持机体的平衡能力,但是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脱落的耳石由囊内滚进入到半规管里,那么就会引起异常的刺激进入大脑,引发眩晕,也就是耳石症。耳石脱落到不同的半规管会引起不同方向的眩晕。
耳石症的典型症状和病因
耳石症有什么表现呢?怎么知道自己得了耳石症?耳石症的典型症状包括:
▸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引起伴有眼震的阵发性眩晕。
▸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前倾或后仰时出现。
▸眩晕发作持续短暂,一般为数秒至1分钟。
▸重复诱发头位眩晕可反复出现。
▸ 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
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候,就要高度怀疑自己得了耳石症了。
耳石症的病因包括:
▸特发性或原发性(就是找不到原因的)的耳石性眩晕占50~70%,预后好。
▸老化(尤其是女性绝经期前后激素剧烈变化)引起耳石膜退变。
▸内耳供血不足,石器胶质变薄,椭圆囊斑耳石脱落,进入后半规管长臂或贴在壶腹嵴上。
▸头部外伤导致耳石脱落。
▸中/内耳疾病、内耳硬化症、梅尼埃氏病、前庭神经炎、中耳炎均可引起耳石脱落。
耳石症是罕见病吗?
耳石症非但不是罕见病,反而是外周性眩晕中最常见的,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约占所有眩晕症的20%,老年患者眩晕的50%。
有些人会疑惑:既然发病率这么高,我怎么没听说过?因为耳石症是这几年才被广泛认识的疾病,以前只知道眩晕症。
那么,得了耳石症要怎么治疗呢?答案并不是打针、吃药或者手术。这是因为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位于内耳,位置很深并且与外界相对密闭隔离,取出耳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耳石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耳石复位治疗,原理很简单,让耳石回到“家乡”,不要在外捣乱就好了。关于复位一般有两种方法:
手法复位:手法复位主要针对移位到不同半规管的耳石采用不同的复位方法,网上有很多的自行复位的方法可以使用,但是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后半规管的耳石复位不到位的话容易跑到水平半规管,引发更加严重的眩晕发作。因此,适时选择寻找医生的帮助很重要。
机器复位:机器代替人力,方法与手法相似。
上海市浦东医院眩晕门诊医生团队对手法复位尤为擅长,准确率高,随治随走,巩固疗效需要睡觉时保持特定的体位即可。
得过一次耳石症之后,很多患者出现了内心焦虑,害怕复发。好消息是,耳石症的复发率总体不高。
浦东医院专家表示,目前耳石症的发病原因尚无明确结论,一般来说可能与头部外伤、耳石变性、骨质疏松(维生素D2缺乏)或其他内耳疾病,脑供血不足等原因所致,但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熬夜、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会引起内耳缺血,进而引起耳石脱落,造成眩晕发作。所以日常要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存在。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