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资讯:“火爆”的进出口数据背后......

来源: 郑州楼市2023-04-18 09:46:42
  

1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


(相关资料图)

这预期,真的是脸都快被打肿了。

中国出口自去年10月以来的连续负增长终于转正了,而且还一举实现两位数高增长。

再看看周边经济体,比如韩国3月出口-13.6%、 越南-13.2%、中国台湾-19.1%,高下立判。

这份“出乎意料火爆”的外贸数据,能否持续?背后折射出什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2

3月的数据应该问题不大,在高基数,全球经济回落的背景下,实现双位数的增长,也算是来之不易。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出口增长的持续性,以及里面发生的一些结构性变化。

出口的“超预期”至少说明“中国货”还是很有市场的,随着疫情成为过去时,生产和供应链的逐步恢复,加之积压的订单仍在释放,对出口增速构成短期支撑,另外,外需的衰退程度至少比之前预期的要好。

进口虽然好于预期,不过仍然相对乏力,这与一季度,我国消费等数据恢复相对偏弱趋势相一致,说明内需并没有出现超预期的报复性反弹。

3

从上面图表不难看出,我们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

从出口市场看,东盟已经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体,美国降为第三,“东升西落”明显,对东盟、非洲、俄罗斯、拉美等市场出口大幅增加,对欧美出口减少。

但是,对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进口回落,也就是说对这些地区我们卖的多,买的少。

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但是进口下降或不变,这种结构长期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因此从长期贸易考虑,要维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中国自身的进口也必须提升。

换句话说,我们的出口某种程度上也是需要看中国的内需的。

短时间内我们不太可能从这些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商品。

原因很简单,虽然初级产品产业链正在从中国外移,但是我们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初级产品生产国,对外界产品的需求并不大。

不过,我想到了一个在外贸上或许显示不出来的项目,我们对这些地区“进口”的旅游服务还是非常客观的,正常情况下每年应该超过2500亿美元。

对于欧美却是反过来的,卖的少了,买的还是挺多的,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投资依然比较依赖欧美生产的高端资本品。

对欧美出口减少很容易理解,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这就是当前或许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现实情况。

拉美国家贸易壁垒相对比较高,我们买的主要是能源和资源为主,比如锂矿、铁矿、铜矿等。

中国想要继续增加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主要还是依赖产业升级,尽可能出口拉美国家本土不能生产的产品,最好是能增强拉美国家自身制造业的资本品,比如机器设备、中间产品等。

之前国常会指出,要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这就是我们外贸的战略方向和现实情况。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将出口的增长归因于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的强劲需求。

从细分项目里,电动汽车、船舶、新能源等确实继续保持强势增长。

想想也是,前段法国总统马克龙来,我们买他们的空客,他们买我们的船舶。

这些代表着低碳转型,也是我们跑出来的优势产品,预计会有很强的持续性。

4

一方面,由于海外主要经济体需求的持续回落;另一方面,海外供应链的持续修复,我国出口的供应链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当前,全球的通胀问题,经济衰退问题,仍然对中国外贸形成了直接冲击。

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风险也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期性,我国外贸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3月份出口扭转了持续4个月的同比下滑趋势,非常重要。

这关系到在我们部分产业链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转移,欧美重构供应链减弱对华依赖,在国内需求依然偏弱势的形势下,出口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消化国内富裕的工业产品,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带动经济尽快走出困境。

相对出口数据而言,年初以来我国进口数据明显偏弱,显示内需仍相对乏力。

从我们进出口数据变化趋势来看,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发达国家的依赖逐渐减弱,对东盟、俄罗斯、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依赖逐渐增强。

短期看,这有利于我们快速修复出口数据;

长期看,出口订单的不稳定性、竞争性对我们外向型企业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出口想要持续增长的重要的条件是:

产业升级,出口更多以往主要由欧美国家生产的资本品 ;

“扩大内需”,增加自身的进口需求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