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张素芳(云南财经大学)
近期,“互换特产”活动风靡于各个社交平台,不少网友晒出了成功案例,但也有网友曝出了自己被“空手套白狼”的受骗经历。多名网友称,他们与同一网友约定互寄300至400元的特产,发货后却遭对方拉黑,拒不邮寄特产,声讨后也只收到对方网购的低价产品。(8月27日 每日经济新闻)
“互换特产”活动的规则很简单,互不相识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达成交换意愿后,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的美食特产,寄给对方即可。而这种简单的“以物易物”活动仅仅依靠对彼此的信任度,实际上缺乏应有的权益保障,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落入骗局。因此,在参与“互换特产”的活动时,提高警惕意识十分必要,以防“真心换不来真心”。
“互换特产”活动之所以迅速走红,在于抓住了网友的好奇心理和社交需求。网友互换的特产包裹,类似于一个充满未知惊喜的盲盒,打开这个“美食盲盒”,便能开拓味蕾,品尝到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产品。这也为网友提供了一个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或许一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谊,远远胜过特产本身。
然而,美食互换背后却暗藏陷阱,必须予以警惕。一些网友兴高采烈地为对方准备特产,结果却收到一份价值不对等的包裹,由此产生“期待值落差”,而这可能是双方不了解、经济情况不同等造成的结果,无可厚非。但一些网友却有意敷衍了事,用廉价的电商产品骗取他人诚意满满的特产,更有甚者在对方寄出特产后,就将对方拉黑。同时,网友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电话、住址都存在被泄漏的风险,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而受骗后,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又成为网友维权之路的难题。
对此,在参与“互换特产”活动时,可以采取措施规避互换陷阱。首先,可以通过查看对方的社交账号、电话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对方,判断其是否值得信任。其次,在物物交换前,双方可提前约定好特产预算范围,避免产生期待落差。最后,在寄出特产时应注意对个人信息进行模糊处理,提供快递自提点或快递柜的位置,防止产生信息泄露的风险。收到货后也应仔细检查食品质量,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总之,在享受交换特产带来的乐趣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谨防落入交换陷阱,使“互换特产”真正实现其“互换”的初衷。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