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民和他的石雕作品。 本报记者张殿文摄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刘 莹
李氏石雕技艺已传承130余年,是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传承有序、谱系清晰的非遗石雕项目,经过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已初具规模。李氏石雕非遗传承项目现建有市级展馆、县级展馆各一个,两个非遗传承石雕工作室,从业人员30余人,创作的非遗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恒心 一把刻刀一世情
李氏石雕第一代人李秉义1902年出生,上世纪20年代起从事石雕创作,用青田石制作出了石碗、石凳、石桌和石磨等生活用品,用线刻方式雕上花纹,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第二代传承人李国祥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继承家学的同时,又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绘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作中提高了石雕作品的艺术性。其中,他将北方的渔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东题材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在参加全国各种专业展会时多次获奖,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李国祥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优秀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吉林省文联和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文化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省级非遗师徒工作室。
在几十年的雕刻生涯中,李国祥传授非遗雕刻技艺,对家族第3代传承人的培养也取得了成果。其子李晓民1976年出生,在李氏石雕的传承中坚守30余年,硕果累累。他先后获得过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和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现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长春大学特聘客座教授,其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书籍。在全国各类雕刻比赛中获得过很多奖项,在30余年的雕刻中创作了几百件作品,代表作有《十八尊者》《大有乾坤》《三顾茅庐》《喜相逢》等。在2022年吉林省人社厅举办的评选中,李晓民独创的玉石雕刻工艺被评为吉林省“十大绝技”。李氏石雕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匠心 情系金石描山水
一件技艺高超镂雕作品的完成,不仅体现了琢玉者精湛的制玉技法,还渗透着琢玉者呕心沥血的心法,整个创作过程,往往要耗费数年的努力。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传承,更多的是非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传承。
李晓民独创的3D立体细丝镂空雕刻技法是对传统非遗技艺的一次大胆创新,同时对玉雕工具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至,虽然3D立体镂空雕刻技艺,能呈现作品立体化多样化的细节美感,但对琢玉者技法基本功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稍有不慎整个作品便会前功尽弃,将原本的创意毁于一旦。有的玉雕作品,从选料设计到雕刻完成历时半年之久,把20多斤的玉石,在尺寸不变的同时,作品完成时重量只有1斤多,96根竹笼丝的雕刻只有2毫米宽,作品雕刻过程就是对作者技艺、耐心等综合素养的极大考验,对工艺的要求已经达到极致。
李晓民在对李氏石雕传承人培养上,本着“为民族守艺,为文化存根”的原则,对家族后辈进行人才培养,先后有李佰朔、邵齐、李典崭露头角。通过非遗产品展示、非遗创作体验展馆、定期开办非遗技艺现场体验和宣传讲解活动,让更多的人“领略非遗之美,感受非遗之趣,享受非遗之乐”。让群众进一步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保护非遗,增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非遗进校园。2020年李晓民受聘于长春大学,通过引导和专业讲解,为年轻学子打开一扇通向非遗传承的大门,让非遗与青年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开启了“双向奔赴”,先后有300多名学生通过李晓民的引导,学习石雕创作,实现了非遗文化传播与经济收益的双赢结果。
初心 创新传承绽芳菲
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负有时代责任,将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责无旁贷。在李晓民心中,非遗文化的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同时,李晓民更注重非遗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把技艺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产品而产生喜爱。
为此,李晓民在非遗产品的创新上,强化产品要与时俱进,用作品引发共情。他围绕非遗内容,探索非遗新体验,他的团队己经完成了5大系列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古典诗词文化系列、儒释道文化系列、民俗文化系列、传家文化系列、地方文化系列。现创作出100多个非遗产品的制作,其中最具地方特色作品是歌颂鹤乡白城系列非遗挂饰作品,如《鹤舞吉祥》《灵韵》《千纸鹤》《相伴》等30余系列非遗作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已热销了数百件。每一件非遗作品的传播,都满足了人们对非遗文化产品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非遗产品承载的寓意,一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对生命力的渴望。带着这样的期望,李晓民计划将“看见非遗体验活动”升级为“看见非遗线上体验活动”,让更多人通过非遗体验触及生活的美好。未来的创作和传承工作中,也会用新形式展现老手艺,创作符合当代生活的非遗作品,用年轻人的话语讲好非遗故事,这也是李晓民一直以来的传承信念和行动指引。
[白城新闻网编辑|苗金明 复审|赵翠丽 终审|贾涤非]
(责任编辑:贾涤非)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