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8月18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信息化年会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城市信息化论坛在汉隆重召开。
“智慧城市应是“生成”与“构成”的有机结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题为《智慧城市的“生成”与“构成”—基于复杂适应理论视角的分析》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面临几个困境。片面强调“构成”,而忽视了“生成”的力量;混淆了智慧城市设计的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区别;混淆了智慧城市中的“商务品”和“公共品”的区别。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重在提供公共品,尤其在智慧城市公共品的构成方面,应该聚焦“四梁八柱”。仇保兴院士建议,任何运转良好的智慧信息系统都是“生成”与“构成”的有机结合;越具公共品属性的信息系统,政府主动“构成”设计占的比重就越大;“构成”设计必须将政府自身原有的流程再造,如权力负面清单、缩短流程、减少证明、并联审查等;智慧信息系统最终目的是为了便利民众对政治绩效的监督和评价,使不同的城市政府或部门的服务能效竞争性展示在民众面前,从而“生成”不断优化服务的动力机制。
仇院士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注意:第一,政府应关注智慧城市的“公共品”,为品种庞杂、日新月异的各类智慧城市“商务品”提供平台;第二,无论是核心还是基本智慧“公共品”设计,都必须注意“生成机制”的应用;第三,智慧城市是高技术的平台,让“聚裂效应”价值最大化;“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从下而上”的“生成”机制发挥,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第四,智慧城市作为科技发展不确定性最大的新领域,必须利用第三代系统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充分发挥主体的三大新机制,从全场景智慧的角度思考,“自下而上”“生成”自适应的智慧城市;第五,“构成”的“四梁八柱”都应该成为千百种“生成”场景应用的新业态平台,只有相互融合才会涌现出真正的智慧城市。
记者:张宇驰 任文摄影:肖凯通讯员:余洢涵 程雨松
责编:一冰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