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8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严格管控生态空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是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管控生态空间、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山东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吹风会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李成金表示,加强管控生态空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是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一体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作用,推动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00万亩,占全省国土空间面积10.3%。其中,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16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439万亩,占山东省管辖海域面积的20.6%。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泰山、沂蒙山、南四湖以及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组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10多项,项目区范围2.6万平方公里,治理修复面积600多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以生态治理为本,采取自然恢复、工程治理、土地整治等治理方式,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到目前,全省修复受损的废弃露天矿山6000多座,生态治理面积105万亩,解决了寸草不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扎实推进科学绿化。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山东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充分挖掘绿化空间植树增绿,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十四五”以来,在尼山区域、沂山区域组织实施一批国土绿化重点工程项目,全省完成新造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面积150多万亩,森林水土保持能力不断提升。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开展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海岸带等重点区域及省级以上湿地公园退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全省累计保护修复湿地面积100余万亩,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净化功能。
据悉,下一步,山东省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持续提升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记者:杨璐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