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沭阳县贤官镇马湖村,虽然天气炎热,但92岁的村民蒋海波家门前却是干净整洁、花红柳绿,让人感到一阵清爽之意。
蒋海波,1931年出生,1951年入伍,同年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员。
(资料图片)
“我至今还记得,入朝那年,我刚满20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蒋海波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那一年,19岁的他也希望能参军报国。
一年后,蒋海波成功入伍。他说:“我是家中独子,父亲去世早,家中母亲虽然舍不得,但我觉得,参军可以保家卫国,还能填饱肚子,是我们老百姓最好的出路。”
“1951年7月,我们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当时部队给我们发了棉衣、棉帽、干粮袋子等物品。入朝后,我们都是夜行军。尽管如此,敌人还会不时前来侵扰,丢下照明弹,那时候我们就只能趴下,一动不动。这样走了六七天,我们才到达目的地。然后,住在山上,烧火做饭用的是无烟灶,就怕被敌人发现。”蒋海波回忆道。
后来,蒋海波才知道,他们主要担负修建机场的任务。“接到修建机场这个任务时,我们既兴奋,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中;担心的是,我们没有工具,纯靠扁担挑砂石等材料,怕时间赶不上。”蒋海波说,至今他还记得,他们负责修建的机场名叫泰川机场。
修建机场是准备给空军参战使用的。当然,敌人是不会让我军顺利实现这个目标的。“他们经常派飞机在空中监视和侵扰,对我们正在修筑的跑道进行轰炸。每次大轰炸后,跑道上到处是很大的弹坑,严重威胁着战士的安全。”蒋海波回忆道。
“记得有一次,天刚破晓,刚刚换班的战士正在热火朝天地铺设跑道,突然,远处传来沉闷的飞机声,几架重型轰炸机及战斗机向施工地飞来,指挥部立即发出防空隐蔽的枪声。”蒋海波说,当时,他刚刚换班离开工地,下意识地就近躲藏。此时,他还能远远地看到背着砂石的同志来不及躲闪就卧倒在小河边,还未等大家趴下,便听见一阵阵爆炸声,伴随着地动山摇的持续震动,土石被崩得到处都是,许多同志被砸到了也不敢动弹。
“待大家回到工地时,到处都是浓烟,在机场施工的同志有的被泥土掩埋,有的灰头灰脸,有的衣服都撕坏了,很多人受了伤……见状,大家立即上前抢救伤员、清理机场,准备继续施工。”蒋海波说。
在修建机场期间,这样的轰炸经常发生,往往刚铺好一段跑道,就有可能被炸毁,每次都有人员伤亡。“其中,‘清理’机场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蒋海波说,为阻止抢修,敌人在轰炸的同时,还会扔下许多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可能会陆续起爆。
原来,有些定时炸弹已“钻入”地下,要仔细寻找挖出,但这些炸弹往往很重,有的需要很多人将其拖到或抬到场外引爆区,拖拽时危险性最大。
“有一次,十几名战士在指导员带领下进行拖弹。当时,我正在挑砂石,只听‘轰’的一声,一阵烟雾飞散开来,等我跑过去,只见周围百米内散落着不少夹杂着碎布的血肉块,还有飞散的衣物。大家虽然很悲痛,不过那时都看惯了死亡,只能强忍着悲痛,继续施工。”蒋海波说,那时候,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勇敢,没有人是怕死的。
对于军人而言,参加战争是为国争光,但后勤支援工作也很重要,也需要有人去做,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挑砂石、打水泥板、铺路……经过艰苦奋斗,机场终于在当年的11月建成。”蒋海波说,1951年12月,他回到了祖国,后来又在部队待了三年多,直到1955年回到家乡,随后结婚生子,如今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他很知足。
这些经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很遥远,但对于蒋海波来说却是永生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所以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蒋海波说。(记者 杨芹 仲文路 杨群 实习生 黄影 杜冰妍)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