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嘎查:擦亮文明底色 绘就振兴蓝图

来源: 财讯界2022-11-30 11:36:48
  

网格员于秀芬(右)为村民沈玉华送上“环境卫生示范户”的荣誉证书。

赛沁塔拉嘎查是国宝级文物——碧玉龙发现地,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也因此被命名为“玉龙广场”。

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嘎查”蒙语意味“村”)村民李桂华来到文化广场一侧的文明积分超市准备兑换奖品。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李桂华迟迟未作出选择。“似乎不缺啥。”她喃喃自语。

这一幕情景,驻村第一书记宋占国看在眼里颇为感慨,他清晰记得,2017年自己作为扶贫干部来到赛沁塔拉嘎查时,物资紧缺的现象导致村民三天两头到村委会求助。为了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宋占国经常忙到顾不上休息。

“当时,还有村民晚上敲门求助。”宋占国回忆说,“但如今,赛沁塔拉嘎查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资生活越来越富有、越来越丰裕,缺钱少物的状况再难看到。”

三产融合铸就文旅发展新品牌

在赛沁塔拉嘎查,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看到,整座村庄环境优美、规划有序。街道边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厅夺人眼目、田野旁老房改造的民宿颇具风情、广场上随音乐跳舞的村民热情洋溢、产业区搭建的农牧基地设施齐备。

“赛沁塔拉嘎查的乡村振兴要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谈到具体部署时,宋占国掷地有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我们将打造集‘生态观光、特色餐饮民宿、特种养殖、设施农业’为一体的具有示范作用的美丽宜居村庄。”

宋占国的豪言壮语并非没有根据,赛沁塔拉嘎查东临4A级景区玉龙沙湖,西临蒙古王城,区位优势明显。这里不仅是中华第一龙——碧玉龙玉器的出土地,还有世界成林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基地。

良好的文旅背景和产业基础让这座农牧小村庄孕育出经济大体量,村里现有中华第一龙展室1间,特色农家乐、民宿、采摘园、林下烧烤等各类旅游经营主体30余家。靠着多业态融合发展,380余名农牧民家乡创业就业,实现年人均收入不断提升。

有别于翁牛特旗其他村镇集中力量开展牛羊养殖,赛沁塔拉嘎查把畜牧业的重点放在梅花鹿养殖项目上。

“我们现已整合了550万元乡村振兴涉农涉牧资金,建设了棚舍、饲草库等配套设施,购买了基础母鹿180头。”宋占国介绍说,“梅花鹿养殖场建成投产后,将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5万元左右。”

项目策划之初,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梅花鹿养殖能行吗?”“消费市场上有需求吗?”对此,宋占国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作出解释:“梅花鹿食性广泛,耐粗饲、抗病能力强,因此饲养成本相对较低。此外,梅花鹿肉可食用,器官可入药,血液可酿酒,并且易于驯化,驯化后可以任人抚摸、牵领。作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物种,梅花鹿养殖项目再适合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梅花鹿养殖还是赛沁塔拉嘎查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党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后的一个主要项目。

“我们把梅花鹿养殖场经营所获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由村集体统筹用于村内公共事业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宋占国说,“党建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后,可以依靠经济纽带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发展集体经济,更能保障群众利益,实现多赢。”

强化治理引领文明风气长相传

除独特的产业IP外,让赛沁塔拉嘎查人自豪的还有几张牌匾,其中包括“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网格化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周边不少嘎查的干部都过来学习,了解我们是怎么做的。”村委会网格员于秀芬指着牌匾笑呵呵地说。

据于秀芬介绍,为了持续加强社会化治理,村委会通过“网格化治理+”的方式坚持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和全年全境禁牧等工作,实现了乡村治理精细化、为民服务贴心化。

采访当天,恰逢新一轮文明建设积分制管理工作启动,于秀芬要去村民家里打分。披上标有“我帮你”的红马甲后,于秀芬径直来到村民沈玉华住宅院门口,两人边往里屋走边拉家常。

“打分工作并不复杂,一方面与村民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在文明建设中做了哪些事;另一方面是根据标准对‘农村道德、家庭文明、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环节进行考核与测评。”

于秀芬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考评分数越高,就能获得越多积分,这些积分在村委会设置的积分超市中可以换取各种生活用品。“刚刚过来换东西的村民李桂华上一季度分数排在前列。”于秀芬说,“他们老两口平时在家就很爱干净,路边见到杂草、垃圾也会主动清理,对‘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更是尽职尽责。”据悉,这种良好家风也被李桂华的子女们继承下来并融进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

查询赛沁塔拉嘎查村史时,记者注意到,该村的文明风气有较长的历史渊源,早在1971年,该村村民张凤祥就将自己在种树时挖掘到的碧玉龙玉器无偿捐献给国家。

资料显示,碧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物件,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碧玉龙的出土直接把中华文明向前追溯了整整1000年。

接受采访时,如今已年近七旬的张凤祥坦然说道:“当得知挖到的是珍贵历史文物碧玉龙后,自己也没多想,直接就送到了文化馆。”这件事一直被不少人津津乐道,张凤祥的文明举动也受到人们的尊敬。“我希望年轻后备能把这种文明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他说。

长远规划促进精神物资“双丰收”

与赛沁塔拉嘎查干部、群众交流期间,记者看到最多的是汗水、听到最多的是谢谢。“产业发展要埋头实干、文明建设靠心心相融,两者结合才能由内而外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前行。”这句经常挂在干群嘴边,朴实的话语印证了赛沁塔拉嘎查的文明村风。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于赛沁塔拉嘎查未来发展,当地人不仅满怀憧憬,更是干劲十足。

“赛沁塔拉嘎查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已经发布,现阶段我们就是努力做,争取有个好开端”宋占国说。

据悉,从2021年开始,赛沁塔拉嘎查计划在5年内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加速发展,加快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区域人民能够享受更多更公平的改革成果。

谈到文明创建与经济增收方面的具体工作时,宋占国表示,村委会将结合特色载体在村里开展精品道德讲堂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巩固全国文明村成果;全面推进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现群众参与率达100%的目标。

“由于历史综合因素及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等现状,我们特别开展了党员干部‘关爱特殊群体老人结对帮扶’活动,持续帮扶‘空巢’‘失独’‘三无’老人。”宋占国说。

“村镇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是赛沁塔拉嘎查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因此,村委会提出了引导村干部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当成事业干,做活、做优、做实农村集体经济。“产业牵头人思路要清、方法要对。除了制定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建立考评机制,压实支委责任外,我们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援助,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宋占国说。

此前,翁牛特旗对辖区乡镇就业创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不仅开发了公益性岗位助力乡村振兴,还探索出“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这些来自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要求和举措,都被赛沁塔拉嘎查较好地融合到了经济增收相关工作中去。

将分散的农牧民组织起来,重新构建村集体与农民群众新的利益联结纽带,这就是赛沁塔拉嘎查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秘籍。“我们要把产业振兴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预计到2025年,赛沁塔拉嘎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宋占国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