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派电影意识流:“左岸派”电影与“新浪潮”潦草影视的不同

来源: 小熊陪你赏电影2020-04-29 15:04:22
  

在新浪潮运动的后期,有一批现代主义艺术家加入到新浪潮的行列中来。为首的是阿伦雷乃、阿兰罗布一格里叶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等。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因而得名“左岸派”。这是一个松散知识界的社会团体,他们在艺术观点上趣味相同,都是友谊很深厚的好朋友。

左岸派的艺术家和新浪潮的青年导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拍片了。当时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都已经步入中年,他们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所以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而且他们的影片所表现的题材也比新浪潮宽泛得多:影片有描写原子战争恶果的,有表现印度社会赤贫的,反映的都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世界。左岸派在拍摄手法上极其讲究,不拍新浪潮那种即兴式的潦草电影。由于左岸派导演更偏重人的精神心智,因而作品一般都有孤芳自赏的意味,观众很难完全看懂。但是他们影片中的一些手法和观念在电影界引起了很大震动,推动了电影语言的更新。

左岸派中的佼佼者是阿伦雷乃。他1943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1945年曾服一年兵役,退役后开始拍摄记录短片。1959年,他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广岛之恋轰动了世界影坛。他请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了一个松散的,抒情诗式的电影剧本,并用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构成了影片的主体。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法国女演员和一个日本建筑师在广岛邂逅,并产生了一段爱情故事。影片穿越时空的界限,通过两个人的回忆,深刻地揭示了二战在亚洲和欧洲给人们留下的创伤。

这部影片被称为世界电影中的“原子弹”。影片始终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寻找历史与意义的平衡点,而且更深刻层次地涉及到了“记忆与时间”这个关于人存在的哲学课题。这一男一女20小时的邂逅相爱,并没有什么情节元素,潜意识才是影片的主体。尽管它晦涩难懂,但还是反映了广岛所遭受的惨重的原子弹的创伤,反映了作者鲜明的战争立场。这部影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意识流手法,导演把握了视觉与语言的相互补充,构成了一部寓意极深的象征性电影。

雷乃的另一部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现代主义意识流的另一部高峰之作,令人很难看懂。整部影片扑朔迷离,人物无名无姓,地点也不明确,一切都被抽象神秘化了。在影片中,时间和空间的现实性被错置,情节不重要了,叙事也被削弱。回忆和幻象交织,过去和未来错乱。影片不是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来描写生活,而是表现一种内在的客观世界。这部影片问世后对西方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sdnew003
我要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在鲁商网发表的言论,我们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