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乡传播葡萄文化

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2018-04-11 09:46:52
  

王计平在博物馆外墙炼白酒酿造工艺流程展示图前。

博物馆内景,图为清徐葡萄品种展示。

图为百年老酒桶

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创办人王计平,讲述了他10年倾心收藏,一点一滴地建立起全国罕见、全省唯一大型葡萄文化博物馆的故事 〖核心提示〗 3月末,在我省著名的葡萄之乡清徐县,一场以葡萄文化为主题的书画笔会现场,30多位书画家挥毫泼墨,尽情抒发对新时代葡乡美丽春天的情感,呈现葡萄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是自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成立以来每年春天都要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喜欢葡萄文化的艺术家们参加。记者在这次清雅的文化活动上,初次见到了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的创办人王计平先生,听他讲述如何恢复失传50多年的炼白葡萄酒酿制技艺,成为该项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历时10年倾心收藏,一点一滴地建立起全国罕见、全省唯一的大型葡萄文化博物馆,并以此馆为桥梁,构建起中外葡萄文化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恢复失传50余年的酿酒工艺

王计平出生成长的清徐县,两千年前的汉代就是闻名全国的葡萄之乡。自小耳濡目染,再加之高中毕业后就在当地国营葡萄酒厂做工,王计平自然而然地对葡萄情有独钟。1982年,他创办山西省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后来发展成为生产葡萄酒、白酒、饮料和配制酒四大系列80余个品种的全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而记者见到的王计平,身上却少了些企业家的精明,多了分文化人的谦逊儒雅,更难得的是身上还保有着那分似乎来自乡野的质朴与务实。

跟记者聊起失传50多年的炼白葡萄酒酿制技艺的恢复,王计平的神色瞬间飞扬起来,他兴奋地说:“先不说过程,就说结果吧,我永远记得2016年接到在山东烟台召开的高级评酒会上得到的结论,说我们的炼白酒口感与加拿大冰酒和西班牙的雪利酒可以媲美,我是多么的开心和骄傲。”

的确,让一份失传50多年的古老酿酒工艺重新焕发活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过程之艰辛也许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味。记者在葡萄文化博物馆酒窖里,看到一面厚厚的、高高的玻璃瓶堆砌而成的墙,那些都是自2011年开始尝试以来,5年中没有成功的试验品。

多方收集查找资料,克服各种困难,寻访民间艺人,无数次失败的试炼……在王计平及其同仁的努力下,炼白葡萄酒酿制技艺最终得到传承和保护,2011年6月,该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计平也成为了该项技艺的传承人。最可贵的是,该技术选用清徐地区老树龙眼葡萄酿制,该品种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根本不需要打农药,施化肥,只使用农家肥,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在炼白技术恢复之前,它因为技术原因不能被酿造成葡萄酒,也算当地葡农一个小小烦恼,炼白技术恢复成功后,带动当地葡农收入大幅增长,乡人们都说老王做了件大好事。

炼白葡萄酒通过熬炼浓缩营养成分提高到38g/l,是国家标准16g/l的2.4倍,远胜于同类酒。2016年,老王的“马峪”炼白葡萄酒开始批量生产。2017年,在第三届中国精品葡萄酒挑战赛上该酒获得“精品奖”。

很少有人知道,王计平恢复古老技艺的想法起源于一张小小的纸片,它现在就静静躺在葡萄文化博物馆里。那是一张调酒令,证明1949年清徐炼白葡萄酒被调往北京,成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时的用酒。事实上,早在2006年,王计平就开始了跟葡萄有关物件的收藏,当他在一次偶然机会收藏到这张调酒令时就萌发了恢复在1952年就失传了的炼白葡萄酒酿制技艺的想法。

对葡萄文化的热爱,让王计平热衷收藏;一次偶然的收藏经历,为他点燃恢复古老失传技艺的希望;对传承葡萄酒技艺的执着,令他培育出古老技艺的新生命。

全省唯一的葡萄文化博物馆

在全国,葡萄酒文化博物馆不少,但葡萄文化博物馆实属罕见,在我省更是唯一。走进王计平位于清徐县郊的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记者的第一感觉是震撼:在散发着浓郁酒香的精心布置的空间里,葡萄酒古老酿制技术的现代展示,琳琅满目的葡萄文化收藏品,简朴有趣的葡乡农耕文化收藏品的一一呈现,令人瞬间跌入葡萄的世界,尽情享受。

跟记者同行的清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罗德海不禁感叹:“老王不仅恢复了炼白酿制技艺,在葡萄文化挖掘与传承上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事啊。你们看看,光在第三层这个葡萄文化展室就收藏了3000多件老物件,不容易啊。”

确实不易,要自费建起这样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上下四层,可观赏葡萄酒酿酒工艺;可观看葡萄酒储藏方法;可品尝葡萄酒,学习品酒知识;可全面系统地了解葡萄、葡萄酒和葡乡文化的博物馆,需要多么深沉地发自内心的情感支撑。

位于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三层的葡萄文化展室倾注了王计平太多心血。从10年漫长的收藏,到展示设计、甚至小到一个展柜上的标签都是他亲力亲为。偌大展厅被精确划分为6部分:第1部分是古代清徐葡萄酒展示。清徐葡萄酒古老酿制图、百年橡木桶、酒坛、酒缸等在这里以实物、图片、文字的形式交替呈现。第2部分是清徐葡萄酒发展史展示。展示了从汉唐到今天的辉煌历史,特别是从1921年山西省清源县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的历史都有票据、信函、对账单、获奖证书、酒瓶、商标等实物依据。第3部分是清徐葡萄栽培历史展示。在这里,记者惊讶地发现,全世界葡萄繁殖栽培都用条插法和嫁接法,只有清徐使用压条法。还看到古老的葡萄种植地的地契,其中有一张就是王计平从他妈妈要丢弃的小包袱里淘出来的。还有百年前的架葡萄工具苇葽。有趣的是,王计平用一个百年木桶设计做成的半径约1米的地球仪,展示全球葡萄酒的“黄金产区”,当然包括清徐。第4部分是清徐葡萄历史文化展示。清徐160余种葡萄品种用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而其中有60种则以玻璃瓶盛放的标本展示,让人一目了然。第5部分是葡乡民俗文化,跟葡萄有关的木雕、砖雕、家用家具、生活生产用具近千件。最后一部分是精品酒展、清徐熏葡萄、古法葡萄储存方法展示。

从2006年在清徐边远山村收到第一个葡萄文化藏品——运送葡萄的百年前的小框子,到2016年建成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王计平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王计平说:“我的收藏都不贵,无非就是自己多花一些时间,却能为我们葡乡文化留下了永久的纪念,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很值得。”据统计,仅2017年一年,该博物馆参观人数就有3万余人。

搭建中外葡萄文化交流平台

在漫长的收藏过程中,清徐葡萄和葡萄酒文化发展史像一块块拼图被王计平一点点拼凑起来,有了清晰的轮廓和充实的证据。从汉代清徐边山王姓皮货商人从大西北带回龙眼葡萄枝条进行栽培,到唐代“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宋代“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频。”到元代,清徐葡萄园已是全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之一,已有了检测葡萄酒真伪的办法。据记载“至太行山辨其真伪,真者下水即流,伪者得水即冰矣。”甚至在《马可·波罗记·太原府国》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其地种植不少最美之葡萄园,酿葡萄酒甚饶。契丹全境只有此地出产葡萄酒”来描绘清徐葡萄和葡萄酒。明清之后,葡萄栽培加工已经成为当地百姓主要收入来源。再到清徐葡萄产业经历的跌宕起伏的近代史,王计平深深感受到葡萄和葡萄酒产业要想繁荣发展就需要文化为其铸魂,从葡萄园种植开始,在古老葡萄之乡酿出别具地方风味和特色的葡萄酒,做出文化,做出品牌,才能真正融入世界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大家庭中去。

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慕名而来的葡萄酒研究者、葡萄和葡萄酒文化学者、爱好者。

令王计平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德国美因兹大学教授柯彼德,他曾3次来到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2015年10月12日,柯彼德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教授麦戈文第一次来到清徐,在刚刚建成还没有对外开放的博物馆里,他像个孩子一样沉浸其中,激动于为自己关于葡萄文化的新书找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甚至到中午吃饭时间还在博物馆里一件件地观看。王计平说,因为对葡萄文化的共同喜爱,这个精通汉语的德国人甚至能听懂自己带着浓重清徐口音的解说,很是有趣。

来此参观的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座葡萄文化博物馆都大加赞赏,有专家认为它是全国唯一的葡萄文化博物馆。段长青(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沈仲勋(中国葡萄酒酒庄联盟秘书长)都对博物馆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该馆的资料不是王计平个人的、也不是清徐的,而是国家的。

在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里,专门有一个展室,摆放着喜欢葡萄和葡萄酒文化的朋友间交流的礼物。有来自法国的干红、意大利的冰酒、西班牙的雪利酒、美国的葡萄酒等等。这些友好的客人带来的珍贵礼物,也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特的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丰富了王计平的馆藏,也更加增强了王计平对这种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他传承这种文化的决心和力量。

目前,他参与编著的《清徐马峪炼白葡萄酒》一书已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而他还在传承葡萄文化的道路上跋涉,他希望通过当地政府的参与,建设起一个特色的葡萄文化小镇,以当地葡萄产业、葡萄酒产业和葡萄文化博物馆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业。

责任编辑:sdnew003
我要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在鲁商网发表的言论,我们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