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编方式“写”书法 绍兴老篾匠的竹编作品火了

来源: 新蓝网2018-03-20 10:35:43
  

最近,绍兴新昌县儒岙镇黄泥丘村村民潘瑞宽家里总会迎来一拨拨相熟或者不相熟的村民,大家都是赶来欣赏老潘的竹编书法作品的。

“如今用竹编制品的人越来越少,产品市场大不如前,所以我开始探索新的编制方式。”最近2年,做了近50年篾匠的潘瑞宽尝试一次“跨界”,用竹编方式“写”书法,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潘瑞宽今年64岁,从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篾匠,3年后出师,单独出门接活,在附近村子村民家里编晒垫、凉席、米箩等竹制品。

“我记得当时编一块晒垫需要300斤竹子,村民们家家户户都要好几块晒垫用来晒东西。”据老潘回忆,当时,这些竹制品都是村民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他的生意不错,最多的时候一年有270多天都在其他村民家里干活。

对老潘来说,这些竹制品并不难,真正考验功力的是编床帘。“当时的年轻人结婚,父母一般都会为他们准备饭篮、床帘等。”老潘说,老式的床有床架,床头、床尾、后面、上面都会用床帘围住,床帘用篾编成,上面会有花鸟等图案,有时候还会写上“百年好合”“鸟语花香”等吉利话。

“难就难在编凤凰等动物爪子、嘴上。”老潘指着自家床帘上的图案告诉记者。这张床帘编于1985年,上面不但有动物图案还有“鸟语花香”等字。老潘回忆,当时村里能写好字的人不多,每次他让别人写了一句吉利话,他照着编好,就把字收起来,要用时他就再把字拿出来照着编。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晒垫、米箩等竹制品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老潘的生意淡了,只是偶尔帮村民们修补修补晒垫、凉席,后来老潘干脆将所有的工具收起来,进了工厂上班。

2016年下半年,老潘从工厂辞职回家,又决心找回以前的老手艺。“现在会做这个活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就想着再试着做一做,卖不出去就自己收藏着,将来总归会被重视的。”在说起自己重新做竹编的想法时老潘表示。

虽然是重新找回竹编老手艺,但对作品老潘有着自己的看法:“以前的竹制品大家看中的是实用性,但社会发展了,现在大家更看中竹编作品的观赏性了。”于是,老潘试着做了竹编作品和书法的跨界,先从网上下载字或者邀请写的好的人帮忙写,他再照着这些字编。

“难,因为写的字有笔锋,这个编起来很难。”谈话中,老潘从家里拿出一幅“家和万事兴”的作品,这是一幅长129厘米、宽57厘米的作品,老潘先邀请村里的退休老师写了字,他再花了20天时间照着编好。

这门艺术除了要有精湛的手艺外,竹子的选用也尤为重要。老潘从家中拿出了一根翠绿修长的竹子,向记者展示道:“你看,这是金竹,竹身长度适中,竹节平滑,最适合用来编制竹编书法作品。”老潘说,金竹是竹林里难得挑选到的宝物,有时运气甚佳一天也只能找到三棵金竹。

虽然竹编书法作品制作起来费神费力,但让老潘欣喜的是,他的竹编书法作品推出后意外受欢迎。老潘的女儿在嵊州工作,有天无意中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晒了老爸的竹编作品,很快被人看中,有人以3800元的价格买走了其中一幅。

“到现在已经卖出了5幅。”说起这些,老潘显得很高兴,他告诉记者,创作竹编书法作品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以后他还将继续坚持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到这项传统手艺。

责任编辑:sdnew003
我要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在鲁商网发表的言论,我们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