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人才回流潮让中国部分科技加速

来源: 新浪综合2018-03-10 13:05:34
  

3月7日上午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听了10年前归国创业的袁玉宇代表的发言,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要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人才是核心关键。

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本土人才,而且要利用好海外人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人才流失。

就在10年前,人才流动状况是大约每7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1人回国。

但目前,状况正在改变,每7人中有6人回国。

换言之,折磨了中国几十年的人才流失状况正在接近尾声。

这绝对意义重大!

1

曾几何时,中国人才“哗哗”外流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但中国的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却在流失:

2013年,中国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出国滞留率平均达87%。2014年1月美国能源部下属的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美国大学外国博士居留率》的报告结论也基本如此。

有媒体对2001年至2011年十年间留美的理工科高端人才拿到博士学位5年后仍不回国的人数比例做了数据可视化统计,发现中国留学美国的高端人才总是去的最多、回的最少。

中国、印度和韩国是美国外籍理工科博士中最多的三个国家,而中国理工科博士选择留在美国的比例,位居各国之首。

不仅如此,中国校友会网2013年发布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大多数选择留学深造,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而学成后有将近70%选择留在海外。

2

什么原因导致人才外流?

此前,中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硬件方面,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12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曾称,中国的基础设施总排名是第29名,科研设备运行效率较低,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曾说过,中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是170%。

许多留学生曾经反映,他们在国外做实验,即使是研究生阶段,也可以使用价格高昂的先进仪器,而回国之后却发现国内的好仪器都在少数人手中,一年也用不了几次。很多专家花钱买了机器,却不愿意分享,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利用率低。

软环境也是造成中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受各种管理规定的影响,很多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拉课题上,课题成果的质量则重视不足。

而在国外,申请课题很容易,审核却十分严格。

另一方面,中国研究机构存在“只进不出”的现象,岗位流动性不足。

其次,中国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仍然较低。

2014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思领衔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

●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

●11.8%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

●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贴补家用。

此外,融资机制、生态环境等也是人才选择定居国外的考虑因素。

3

他们的回归,让中国科技实力加速提升

当前,全球“人才战争”硝烟渐起,不仅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抢夺战”。

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口中选人才,而美国则是在全球70亿人口中选人才。”

有人曾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需要100万顶尖人才。现在,中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倍多,要想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必须靠人才来支撑。

●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2006年美国大约有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来自外国出生者,其中有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排在第2名的印度只有14%。

●截至2010年,有11名日本血统的人先后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部分都是日本自己培养的;而中国先后有8名华裔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但全部是以外籍身份获奖。

●阿德麦肯锡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概需要75000个高端的一流的职业经理人,但是中国市场上只有5000个左右。

●据科技部在2014年的统计,中国真正的高端人才在全国范围只有一万人左右,而美国至少是中国的十倍以上。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口抚养比开始提高。年轻人才的流失对中国经济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也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了打好“人才争夺战”,中国正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千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

根据人社部2016年数据,2009年—2015年我国人才引进总数达4.4万人。

2016年,全国已经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21个,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西方媒体评价:世界上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国。中国将其视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的关键捷径。

西方国家近几年的不安定和衰落也进一步把更多人才推回中国。

一些归国留学生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数十年间社会环境都是静态的,有的甚至家门口换了块路牌就算一个大的变化。归国后发现,都市生活巨大变化的背后处处是商机,“一起出国留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陆续回国发展了”。

于是,从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2015年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去向

在这些归国人才中,更是有众多的重量级大咖,他们的回国,让中国部分科技实力加速了15年!

比如下面这几位牛人:

密码之父姚期智

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姚期智与杨振宁一道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本国院士的报道,一时激起千层浪。

这不仅是因为杨振宁的高曝光率,姚期智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被复制的传奇——迄今为止,他是获得世界计算机最高奖项图灵奖(图灵奖是由美国计算机学会于1966年创立,以计算机概念的创始人图灵的名字命名,每年评选出一至三名获奖者,与诺贝尔奖齐名)的唯一一位华人。

姚期智

姚期智

他是蜚声中外的“大师”、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密码之父”。。。。。。

作为终身教授,他可以享受终身教授津贴,可以不受学校的教学考核,可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退休。

即使退休,依靠他在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完全可以继续留在美国享受这一切。

但是,2004年,57岁的姚期智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回国任教。

他想将自己的后半生,融入进中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

他说:“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回国后,姚期智正式加入清华大学,在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

他的回归,填补了中国在计算机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让中国计算机理论研究真正与世界接轨。

不仅如此,因为“分量重”,姚期智回国被视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中国的“风向标”。

行业领军人物施一公、谢晓亮、王贻芳。。。

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高能物理王贻芳、人工智能甘中学、新药创制丁列明……

他们的回归使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加快了10年到15年。

王贻芳在广东省深圳市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内

王贻芳在广东省深圳市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内

青年才俊陈宇翱、陆朝阳、戈钧。。。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及其高徒陈宇翱、陆朝阳,三人三夺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最高荣誉——菲涅尔奖。

回国后,他们组建了一支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

潘建伟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圆满完成了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在内的三大既定科学目标……

英国《自然》杂志评价: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不到十年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劲旅。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

《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评选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创新人物(TR35),中国“80后”青年科学家戈钧跻身其中。

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一毕业,戈钧带着怀孕的妻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他说:“中美之间的科研条件在迅速缩小差距”。

4

弄潮其中,风光无限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经过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视野的历练,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是全新的国际化人才群体。

海归科学家作为知识技术转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推动中国创业发展的领跑者。

一是促进中国基础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都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千人计划”分13批引进7000余人,绝大多数来自美欧等科教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80余名美欧等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等机构的院士。

他们的回国,必将使中国基础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比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施一公等海归人才带领下,自2009年以来,已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期刊上发文70多篇,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

施一公

施一公

二是助推科技创新创业大潮。

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创建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形成创业文化,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十二五”以来,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跃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领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学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创办的企业已有73家挂牌上市。

比如,“千人计划”专家、浙江贝达药业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成功研发出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

同为“千人计划”专家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德超,回国后带领团队开发上市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康柏西普”,是中国近10年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大分子药物。

三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载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蛟龙”系列深海潜水器等战略高技术突破背后,频频出现留学人才的身影。

比如,2017年5月,中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将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卢海龙担任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

还有被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也曾是放弃日本国立天文台客座教授职位归国的留学生,一心投身建设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四是撬动人才机制改革。

“千人计划”的实施,推动各单位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新人新策、特事特办,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

许多专家带回先进科研管理理念和经验做法,对国内人才机制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科学家为主”的管理机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试验田”。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在“大磁场”的强大引力下纷纷归国,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洪流,弄潮其中,风光无限。

责任编辑:sdnew003
我要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在鲁商网发表的言论,我们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泗水网络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