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智能汽车62家买成了产业链“甲方”,小米有多少钱可以烧?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2021-12-02 16:55:09
  

编者按:

[在造车市场内卷,且公司自身缺少技术优势下,起步较晚的小米在大力烧钱。小米辛苦赚取的现金流,究竟能否支撑公司在智能电动车占有一席之地尚需打个问号。至少在2024年之前,汽车业务对小米来说是高投入零创收。]

由于缺少整车平台设计制造能力及自动驾驶相关汽车技术积累,当前的造车新势力,像蔚来、小鹏等,均采用了类似苹果手机制造的代工模式。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借助传统车厂强大的汽车制造能力,快速实现车辆的量产;另一方面还可在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采用或自研投入,或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等方式,增加对关键部件或能力的掌控。

小米也是相似的思路。在宣布造车前,小米系资本已布局智能汽车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底,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投资布局的企业合计62家,其中智能驾驶17家,智能电动13家,智能座舱6家,有22家企业是2021年新增投资。大力投资虽是一种布局方式,不过,也恰恰暴露了小米的科技短板。

谈及科技DNA,小米饱受诟病。在外界看来,小米不是靠做出创新性的技术引领世界从而获得市场的,而是靠模仿和跟随、主打性价比而获得市场的,因此不看好企业的能力。比如,目前小米的主芯片的自研能力较弱,虽然小米在2017年推出过自研的澎湃S1处理器,但是后续面临困难,并没有持续推出新的产品。而反观智能手机发展史,外观和供应链都极易被模仿借鉴。相比之下,苹果的利润之所以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总和,核心就在于自研A系列芯片、iOS系统,并打造应用生态和高端品牌。

对于小米是否具有科技DNA这个问题,野村综研TMT行业资深专家蔡建军对《红周刊》表示:“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本身不应该只关注其技术本身,而要强调技术运用和业务的融合,小米能够在手机市场杀出重围,产品做到极致,背后离不开技术和科技的支撑。但是如果要说硬核科技、核心科技,目前小米确实没有突破,手机和终端的硬核科技无非是操作系统、芯片、传感等卡脖子技术,这些小米有探索,未突破。相反,华为做得很好。所以,如果用硬核科技来评判,那么小米缺少科技基因。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要回归问题本身。”

在造车市场内卷,且公司自身缺少技术优势下,起步较晚的小米选择大力烧钱追赶。三季报中,公司强调当前有足够的现金和现金流来支持公司造车业务,小米汽车未考虑单独上市融资。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项极其烧钱的事业。以“老大哥”特斯拉为例,公司于2020年实现全年盈利,是成立17年来的首次盈利。但让其盈利的不是卖车而是通过向其他车企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得收益。另外,特斯拉历年研发强度基本在10%以上,远超传统车企5%的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小米有多少钱可以烧,又能做出多大的研发成果,值得深思。

财报显示,2021年9月30日及2021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26亿元及319亿元。截至2020年底,小米账上现金余额约1080亿人民币。小米造车初期预计投入的100亿元及未来10年的100亿美元,小米辛苦赚取的现金流,究竟能否支撑公司在智能电动车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对整体发展经营造成怎样的影响,尚需打个问号。至少在2024年之前,汽车业务对小米来说是高投入零创收,同时还要面对其他造车企业的激烈竞争。

而前期因为造车的需要,高薪挖人、投资的支出在没有创收之前,都会计入公司的管理和研发费用当中。三季报可以看出,小米的管理和研发费用已经在持续飙涨,这个季度公司收入增速不到10%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增长40%,管理费用增长50%。

完整文章已发布于第92期《证券市场红周刊》,原文《主营乏力,小米造车能否突围?》,作者何艳,更多精彩内容可在“证券市场红周刊”公众号予以关注。

(本文所涉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卖推荐)

关键词: 小米 汽车 特斯拉 华为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