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脱贫攻坚纪实:“三变”激发脱贫攻坚新活力

来源: 农民日报2018-01-03 15:17:59
  

积石山县是甘肃省的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如何才能让农村“三变”改革真正受惠于民,让农村集体经济真正“活”起来,更好地助力深贫地区脱贫攻坚,是积石山县乃至临夏州党委、政府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积石山创新农村“三变”改革方式,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企业+农户”等模式,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的原则,让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各类资本要素流动起来,让农民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集中凸显出制度创新的激活效应。

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农村‘三变’改革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可直接解决就业岗位60个。”积石山县石塬乡肖红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庆说,肖红坪村充分利用自身毗邻景区的优势,以“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将全村35户农户的77.6亩土地流转给积石山县陶韵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用来发展风景观光农家旅游。

土地经营权“入股”,将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资源变股权,变出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积石山县相关负责人说,积石山对农村资源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评估认定,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房屋产权入股等多种形式,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获得的利润由公司、农户、村集体按照6∶3∶1的比例分配,村集体所得的利润进行再分配用于本村公益事业、帮扶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

银川乡党委书记李文垚说:“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银川乡是积石山最大的花椒出产地,我们的花椒合作社正在筹建中,建成后,实现花椒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指日可待。”

资金集中使用带动组织化发展

脱贫攻坚,促进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致富,该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对此,积石山县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作为村里的发展类资金,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村集体和农民按持股比例分享收益。

“土地不‘撂荒’,收益有保障,这样的赚钱方式我们喜欢。”肖红坪村村民张学成把自家的7亩地的经营权入股到了陶韵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他还主动在村里当起了宣传员,带动更多的乡亲“变身”股东。

在寨子沟乡尕马家村,青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赛力木以每亩400元的流转费从该村147户农户手中流转土地822亩种植马铃薯、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等中药材,年纯收入达20万元。“合作社将与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村民签订入股合同,入股村民也能拿到股权证,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入股形式和保底分红金额,合作社社员还可以参与合作社管理,解决了当地农民就近就地务工,提高了农民投身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董赛力木说。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记者在积石山县走访时发现,经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还是企业家,大家参与谋发展、谋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高了。

尕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福山说:“如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以前都是我去找他们,现在都是他们主动找我,我们老百姓的观念转变很大。”

“前不久,我还对我的合作社进行了扩建,修建了中药材分拣区、加工区、办公区、交易区,我要把我们合作社打造成全县最大的以种植、加工、购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董赛力木说,县财政为村集体经济入股100万元,帮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我们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拧成了一股绳,我们的老百姓肯定能实现脱贫致富梦想。”

从农民变股民,从部分群众昔日的“要我干”思想到今天“我要干”的观念转变,在积石山,农村“三变”改革的春风已吹开这个山区贫困县的“脱贫致富花”。

关键词: 积石 甘肃省 山县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